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鸡西市梨树区人民法院的魏营。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燃灯者的启示》。
2014年12月10日下午,微信朋友圈如同一场爆炸,突然间不停的提示更新,于是,我知道了这个名字——邹碧华。知道了这个远在上海,与我们同是法官的同仁和他的故事。
接下来,无论是电视、报纸、杂志,还是微博、微信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去歌颂这个英年早逝的人。2015年1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共上海市委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邹碧华同志“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于是,我们开始在这个名字前面加上许多修饰的词语。“法官当如邹碧华”、“燃灯者邹碧华”、“庭前独角兽邹碧华”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历史参与感,与其抱怨还不如做好手中的事,写好自己手中的判决,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每个人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就会完美一点。”
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对于学习的思考——他说:“我只是比别人多花一些时间在理论思考上罢了,没什么特别的。”
同样,我们还看到了他对于友情、对于职业、对于司法改革、对于情怀与梦想的种种思考。“总有一些人活着格外孤单,去世却让这个世界显得孤单”这是一位学者对台湾电影大师去世后的评价。而我想,作为法律人的大师,邹碧华的离去,不会,也不应当让这个世界显得孤单。他的离去,是法律界的损失,但他的精神,会同这个世界一直延续下去。
表彰大会上,是这样评价邹碧华的:邹碧华同志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邹碧华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是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
在他众多的感人事迹当中最为让我感动的有三点:一是善良,因为善良,他会登上火灾后的阁楼,对当事人的疾苦感同身受;因为善良,他会给上访户写慰问信,嘘寒问暖,耐心倾听。二是勤奋,从邹碧华身上,我看到了永不停歇的脚步。四壁环书的书房、深夜读书的灯光、四个月内阅批106封群众来信、一夜赶出200页的PPT、博士院长、10余本专著、首届审判专家、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者,这些骄人的成就,来自于经年累月、夜以继日的勤奋。三是担当,从邹碧华身上,我还看到了不避难、身先士卒的担当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坦荡胸怀。邹碧华如同灯塔,擦亮了我迷茫的双眼,让我看到了使命,看到责任,看到希望。
燃灯者的精神照耀着我们不断奋勇前进,我们梨树法院的干警们,正用辛勤付出和赤胆忠诚,践行着邹碧华精神。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的审理案件。有时深入农家的田间地头进行耐心调解;有时走访企业提出司法建议;有时深入校园给学生们送去法律知识。
在邹碧华精神的指引下,在我身边前辈们的感染下,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像邹碧华一样的人。邹碧华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了公平和正义。然而他却走的那样的突然,他走了,这世间从此少了一个邹碧华,可是我却听到有一个声音在不停的回荡着,他们说:法官当如邹碧华、法官当如邹碧华、法官当如邹碧华。
我们不怕生命的终结,但我们害怕毫无价值的一生;我们不怕生命的忙碌,但我们害怕毫无价值的匆匆。我们是中国法治化道路的铺路工,是司法改革进程的先行军,所以,我们应当无所畏惧,应当精益求精,应当让这样的歌颂和学习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我们要在以后的每一个时间,都敢于说一声:“我们无愧于人民法官的尊称,无愧于心中的天平。”